- AI内容杠杆周刊
- Posts
- 我希望自己在30岁能够知道的10件事
我希望自己在30岁能够知道的10件事
现在知道也不晚
Hello,我是Arthur,
这周你创造了什么内容?
勤奋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在华人的文化中明显被高估了。
如果把吃苦当成是成功的必经之路,那么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重要的不是重复一千次,而是迭代一千次。
如果我能够遇见三十岁之前的自己,我会告诉他十件事:
1.编程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能力,不要因为工作上被要求写一些你不喜欢的代码,而厌恶编程本身。内容也是如此。
2.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做你喜欢和想做的事情。你没有做,只能说明你不够喜欢。
3.观察(必要时记录)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了,那代表你的兴趣、好奇心和潜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检查一下你业余时间的时间表。
4.把那些对你有价值的事情,分享给身边的人。无论这种价值是功能价值(比如怎么做某件事),还是情绪价值(比如逗笑一个人),这都是宝贵的品质和能力,尤其是后者。
5.不要抱怨老板、公司、环境和时代。从心理上来说,抱怨是一种毒药,它让你把失败归因于外界,而忘记了每个人最终会匹配自己应得的,从长期看,你永远会获得你应得的。
6.做有积累的事情。在你职业生涯的早期,尽早积累自己的知识、技能、人脉,以及粉丝。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现在应该改为“出名可以趁早”。从18岁开始运营一个账号,等到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自媒体老手了。
7.找到你的同行者。你的同学很可能不会成为你的同行者,因为同学并不是因为兴趣而聚拢在一起。在你追寻自己兴趣路上找同行者,他们可以陪你走的更远。而要找到同行者,你需要发出信号。内容是最好的信号,内容是最强大的破圈利器。与其在黑暗中独自摸索,不如举起灯塔。
8.多读书。读书是最简单、最省钱、最有效的复利方法。但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行为。无法改变行为的阅读,只能是享受,并不是学习。
9.定期逼自己做那些你从没有做过、不敢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扎克伯格每年都会给自己一个类似的任务。人生是体验,是修行,机会往往来自于我们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情。把人生过成一场探险,而不是一个只会固定转圈的时钟。
10.万事求诸于己。职场和商业中,很多人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期待别人帮助他/她,给他/她资源、给他/她帮助、带他/她成长,他/她们注定会失望。
人生最大的真相是,凡事求诸于己,则众人皆来。求诸于他人的,必将以失望结尾。求诸于己,先难后易。
最后的最后,如果还要再加上一条,就是要注意你的ego。
人类因为有ego而建立了自信,但也因为有ego拒绝了成长。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一个冲动、自负的动物。
面对攻击时,本能就会企图放出这只动物。
不要让它得逞。在最高级别的游戏里,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希望这些对你也有帮助。
上周的电子报发出后,有位读者告诉我,他受到了上周电子报中AI小说写作方法的启发,准备开始写小说。
非常好,无论写什么,写作本身都会带来你想象不到的好处。
很多人以为写小说,需要有语文能力,或者文科思维。其实,优秀的小说背后都是强大的抽象思考和逻辑能力。
锻炼你的思维,它会在你以后职场和人生的每一刻,都产生复利。
本周我读到内容杠杆精华
一个70岁老人的健身奇迹。 除了这个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我们可能更应该关注这个曝光130万的帖子的内容结构,毕竟这才是这个电子报的主题。
Gradually, then suddenly。
Look at a stonecutter hammering away at his rock, perhaps a hundred times without as much as a crack showing it it. Yet at the hundred-and-first blow, it will split in two, and I know it was not the last blow that did it, but all that had gone before.
3.一个从内容创作者到风险投资家的案例。 内容可生万物。
如果你对本邮件有什么建议和反馈,也欢迎邮件反馈。谢谢。
往期精选
关于本时事通讯
这是一个研究海外创作者、超级个体和创始人如何使用内容作为杠杆放大个人影响力的时事通讯。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联系方式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