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造与消费四象限

内容创造与消费的新蓝海

Hello, 你好,

这是本邮件组的第 63 期,很高兴你在这个电子报第二次转型中仍在阅读这个树洞。

上周一位读者来邮件讨论了定位的变化。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读者邮件,实在值得庆祝。

尽管后台显示了阅读数字,但通过数据来认知世界终究不是人类的本能。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怀疑我在跟空气说话。

所以一封读者的邮件,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正面的反馈。因为它实打实的让我看到了真人。这太棒了。欢迎大家用邮件轰炸我。

在这封邮件中该读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对于创作来说,重要的永远是人,其他的总是辅助。

这是一个现代非常普遍和主流的观点。但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视角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人性觉醒的历史。我们第一次的认知到人自身的价值。而在此之前,人只是神的奴仆。

我们人类个性的解放,给科技、艺术和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创造力。也让我们人类实质性的改变了我们所在的星球。

但是,未来会一直这样么?

一个事物有诞生,就会有消亡。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马斯克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让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的物种,从而在概率上极大的减少灭绝的可能性。但尽管如此,也无法把人类灭绝的概率降为零,只要拉长时间,这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会如何灭亡、有机生命是否会成为硅基生命的 bootloader 这样的问题很有趣,但可能我们在有生之年都得不到答案。

但科幻作家在 20 世纪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很多天马行空的对未来的想象,而其中的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一个例子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的郑渊洁童话。我本来也想安利给自己的孩子,结果打开以后发现, 那些我们在少年时觉得神奇的科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早已经是生活的日常。

比如按一下就可以自动流出来的五颜六色的好喝的饮料机器,比如会自己驾驶、自己说话的汽车。

我们的自然本能让“我们总是高估在一年或者两年中能够做到的事,而低估五年或十年中能够做到的事情”。

这让我们这个物种可以对身边即时的危险做出反应,但却让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某些结构性变化视若无睹。

那这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因为内容的创造不再是人类的专利了。

内容即信息。而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机器。现在,计算机可以创造内容了。

尽管仍然其生成逻辑是依靠人类的投喂,但 AlphaGo 通过自我学习,快速提升智力从而打败人类大师的先例仍然给了我们一个提醒。

AI 的不足是暂时的,它还在快速迭代之中。

目前人类消费的内容,比如文章、诗歌、评论等,它们都是人类创造、供人消费的。

直到出现了 AI。

如果把创作者作为一个维度,把消费者作为另一个维度,把 AI和人分别放到这两个维度的两边,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四维的矩阵,代表了四种场景:

场景一. 人创造,人消费:比如小说、诗歌、视频、音乐。

场景二. 人创造,AI消费:比如程序代码、输入到计算机中的打了标签的数据。

场景三.. AI创造,人消费: 以及AI 创造为主,人类创造为辅的 AIGC 生成内容。极致一点的是本邮件末尾的@GOAT 项目。

场景四. AI创造,AI消费:目前尚且在实验室中,比如麻省理工实验室出品的 AI 小镇项目。它是一个类似于我的世界的项目,但不同的是里面的人物都是 AI 生成的,他们会有自己的工作,也会在一起庆祝生日。

第一类内容场景已经是我们所熟悉的。

第二类内容场景是全世界都在竞相投入的。无论是创作语言模型、还是图像模型,乃至以后的多模态模型,又或者是使用 AI 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发现,大量的资金正在聚焦于如何喂养和炼化出新的 AI 模型,并应用到一切人类逻辑所能触达的领域。

第三类内容场景,是目前沉在水下,但其实在蓬勃发展的。无论是在推特、油管,还是公众号、小红书,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是 AI 而不是人创作的。而从用户的点赞和反馈看来,相当多的人,乃至平台,其实并不关心它们是人类创作还是 AI 创作。一切都是以用户的喜好来决定权重。

短期来看,对创作者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种场景,也就是批量的 AI 制作内容占领市场。

AI 制造的内容一定是劣质的么?可能并不一定如此。

因为目前还只是AI 生成内容的初级阶段,AI 还只是停留在爱好者手里的玩具,真正专业的内容专家还未入场。

未来优质的内容一定是由深谙内容创造方法论、并熟悉AI 工具的人以大批量低成本的形式创造的。

优质内容的定义因人而异,但容易获得传播的内容一定不是最有科学价值的内容。

所以对于优质这个词,我们需要明确,对于不同的人他们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传播规律,越符合专业人士品味的内容,可能是越难以得到普遍传播的。

因此,内容创造的AI化,是不可避免的。

科技,从来不是实现公平的手段,相反,科技可能是制造不平等的源头之一。但这并不是科技的错误,而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何在AI时代做一个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而这将会是我在这个电子报中讨论的主题。

而第四类场景,则可能导向一个我们并不熟知的未来。

毕竟,在 MIT 的项目实验中,项目中的 AI 模型,仍然是模拟人类的口吻、进行人类的对话,因为研究人员希望了解它们沟通的内容。

但认为 AI 一定会模拟人,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想象。

对于 AI 来说,是否存在一种可能,他们的语言对话会逐步精简、精炼、演化,乃至生成出一种足够简洁、清晰、没有歧义而又能高效的语言。就像三体中的外星人一样。

要知道,我们所日常习惯的语言,经常是含糊、容易误解的,并不是一种高效的语言。

而这种人类语言,在AI与AI的对话中,会不会进一步进化成我们所不了解的AI语言,甚至可能是一种二进制的代码,我们不得而知。

而当AI 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时,会不会从而孵化出智能?

对于人类智力的起源,似乎科学一直未能给出一个一致认可的解释。但一个很明显的发现就是,智力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

而如果一旦 AI 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自主交流,那么它必然就会使的单个 AI 的智力得到指数级的提升,就像我们人类的网络所实现的那样。

这会不会成为真正人工智能的起源?这是个另一个有趣的话题。

无论如何,AI 创作内容的时代已来。迎接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拥抱技术,勤于实践,把使用 AI 作为一种习惯。

在人工智能尚未主宰人类的时代,让 AI 机器人为自己所用。

正如纳瓦尔所说,新生代的财富是通过代码或者媒体创造的。而如果通过代码可以创造媒体,那么我们无疑给自己创造了多重杠杆。

每一个伟大的软件开发者,现在都有机器人大军在晚上睡觉时依然为他工作,这一切发生在他写完代码之后。

在 AI 的加持下,人人都能成为软件开发者。这可能是当下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仅以此贴作为电子报新定位的题记。欢迎你跟我一起探索这个充满希望且有趣的领域。

欢迎各位关注或者dm 我。

本周我读到内容杠杆精华

1. 第一个成为百万富翁的 AI 机器人故事,也是最快市值突破 4 亿美元的Meme 币。

3. Newsletter 的服务平台 Kit 推出了小程序市场。新平台意味着新机会和竞争的蓝海。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欢迎分享和转发。

如果你对本邮件有什么建议和反馈,也欢迎邮件反馈。谢谢。

关于本时事通讯

这是一个研究创作者如何使用AI与内容作为杠杆的时事通讯。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联系方式找到我。